氟化学在医学上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3年,Josef Fried博士和Emily Sabo博士制备了一系列醋酸可的松衍生物,发现作为糖皮质激素,9-氟取代的醋酸可的松的抗炎活性比相应的母体化合物高10倍以上。首次公开论证了在药物分子的特定位置引入氟原子可以提高其生物活性。
1957年,罗伯特杜钦斯基博士等人完成了核酸拮抗剂5-氟尿嘧啶的合成、表征和临床试验等一系列研究,为癌症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做出了贡献。
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氟原子或含氟基团,可以改变药物分子的通透性和代谢稳定性,调节其pKa和脂溶性,影响药物分子的吸收分布和与生物靶标的相互作用,从而逐渐成为药物筛选的常用手段。
在FDA2018年批准的38种小分子药物中,有18种是含氟类药物,如治疗HIV感染的Biktarvy和治疗非转移性去势和抗前列腺癌的Erleada(阿帕鲁酰胺)。
但是,随着含氟药物的发展和普及,人们仍然需要考虑其在人体内的化学稳定性和酶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体的影响,以及给药和治疗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需要注意。碳氟键具有较高的键离解能(BDE),说明碳氟键不易均匀分裂。但在人体内的亲核试剂和药物代谢酶的作用下,某些类型的C-F键很容易通过异裂作用生成氟阴离子物种。早期临床数据显示,伏立康唑,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可以增加人体血浆中的氟化物水平。氟化物对骨骼中的Ca2有很强的亲和力,可导致骨强度降低、骨代谢紊乱、骨膜炎、骨软骨瘤等疾病。
近日,来自NIBR的潘岳博士在《ACS药物化学快报》中总结了不同结构的含氟药物在人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部分药物分子会分解产生氟化物和含氟毒性代谢产物,并对部分结构的改进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在这里,提醒药物化学的研究人员在设计相关的结构药物时要仔细思考。
目前我公司可规模化生产多种高纯含氟生物医药中间体材料:全氟辛烷、全氟萘烷、全氟溴辛烷、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全氟三丙胺、全氟三丁胺、含氟表面活性剂等。